Joshua

Joshua

Founder @RSS3
twitter_id

信息分发的资本化

字节跳动是互联网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其核心推荐算法基本上引领了整个移动信息分发时代。如今,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不使用算法的主要信息应用程序,也很难找到一个不将算法驱动的推送设置为默认选项的应用。

可以说,过去十五年中信息分发效率的几乎所有升级都围绕着推荐算法展开。

当然,它蓬勃发展的核心原因是移动技术的爆炸性增长。这使得电子设备成为一个人的延伸,甚至成为这个人一部分。它还使得收集更多、更广泛的用户数据成为可能,这些数据为更准确的算法提供了燃料。

在可消费信息的生命周期中,分发是一个被大大忽视的部分,需要付出努力。事实上,良好的分发需要与良好的内容创作同样的努力,以实现良好的消费结果。这是推荐算法成功的基础之一:它们以最小的人力成本产生高度有效的分发结果(与每个用户密切相关的信息)。

在算法出现之前,如果用户想要获得良好的分发结果,通常需要依赖少数专业编辑团队来选择最符合他们偏好的内容,希望编辑能够始终做出良好的判断。我们可以暂时称之为基于编辑的分发。

Frame 1 (1)

或者,用户可以手动搜索和筛选优质信息和内容,成为自己的编辑。我们可以称之为基于自我的分发。

Frame 2

在上面的图示中,粗红线代表需要付出努力的分发过程,连接红线下端的圆圈是这一努力的目标。

在这些中,基于编辑的分发在用户覆盖和参与度方面占据了大多数。原因很简单:基于自我的模型的回报仅仅是 “与个人偏好和效率一致的信息”,而所需的努力却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推荐算法的发明对上述两种模型都是毁灭性的打击。系统中的所有人类参与者都可以以最小的努力获得相当不错的信息分发结果。

Frame 3

因此,基于算法的分发现在几乎控制了整个互联网。同时,这种分发模型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 强化偏见、信息回音室、耸人听闻的内容、对流量的过度追求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从业者和用户讨论的话题,导致对算法的重大投诉。

总体而言,用户总是寻求以最少的努力和成本(财务、认知、身体行动等)获得最佳结果(产品、体验等)。因此,尽管人们对算法有许多抱怨,但它们仍然主导着世界。只有一小部分用户仍然依赖编辑或自己的努力来处理信息。

在这里,我们关注后者:那些仍然保持主动搜索和整理信息习惯的用户。这些用户仍然利用搜索、订阅、退订和筛选等方法来确保他们信息摄取的质量和准确性。尽管他们的人数与算法的受众相比很少,但在绝对数量上仍然是显著的(例如,单个 RSS 客户端的全球用户数量超过 2000 万)。

这让我思考:如果分发本身是一种努力,而一直有一大群用户积极工作以提升他们的信息体验,我们能否将他们的努力视为他人可以消费的作品?

如果内容创作是一种可以货币化的努力,那么信息分发是否也可以是一种可以货币化的努力?这样,许多之前无法货币化的努力可以得到激励,使整个分发系统前所未有地去中心化。在这里,去中心化指的是社会而非技术方面(有关技术去中心化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s://rss3.io/)。

作为一种最小机制,如果某人有一个特定的订阅列表,并不断维护它以最好地服务于自己和一小群相似的人,他们是否愿意分享它以换取一些社会认可?如果普通用户可以轻松消费这些经过策划、实时更新的信息推送,这是否不会比现有的分发系统提供更多价值?

Frame 4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提供了一种在不付出努力的情况下获得良好分发体验的方法,就像使用编辑或算法一样。同时,它避免了编辑带来的有限选择和算法造成的高回音负面影响。

对于已经在整理信息的用户来说,他们的努力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消费效率,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甚至是一种获取利益和利润的货币

努力者与他们的用户可以形成有机的联系。与其让算法观察你的行为以调整参数,不如与真实的人互动,提供反馈,甚至成为努力者自己,帮助更多人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奖励。

当然,在实际产品中,我们仍需解决一些冷启动问题。例如,如果信息分发努力是一种商品,那么这个市场必须有足够的 “卖家” 和 “买家”。在这个双边市场中,“卖家” 是 “买家” 的用户体验,如何让他们加入、理解这个系统,并更好地服务于自己和他人至关重要。

如果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资本化社交改变了电子商务,我们能否提出一种通过资本化分发改变信息消费的可能性?

我们是否也可以引入去中心化技术,并与这个去中心化的分发系统一起,尝试同时解决分发的资本化、货币化,并进一步增强网络的健康性、效率和可持续性?

当然,构建这样的系统涉及两个其他核心因素:在信息垄断时代拥有足够大的开放信息层,以及提供真正出色的最终用户体验。

如果算法是机器进化带来的集中效率,那么这种新的资本化分发模型可能是人类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与之抗争的可能性。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